這是以前寫的一篇文章,我發表在奇摩yahoo部落格上,是2012年3月的事情。
今天重貼上來,順便自己複習一下。
------
曾經聽過有人說,「B1不縮就不是B1了!」
二行程車會縮缸,通常是兩個原因,一是過熱,二是潤滑不足。
過熱為何會縮缸?很簡單,熱脹冷縮,有一個名詞叫做「發缸」,
就是說汽缸會跟「發糕」一樣,慢慢長大唷,熱脹冷縮,
乃是物理界的常態,汽缸跟活塞也是,所以當汽缸過熱時,
就會開始「發缸」,汽缸會開始變大,當然,裡面的空間也就縮小了,
汽缸裡面正在進行往復活塞運動的活塞,上面帶著活塞環,
一旦汽缸裡面的空間由於熱脹冷縮的原因減小,活塞環就會卡到,
一旦活塞環卡到,活塞運動停止,引擎熄火,活塞環刮傷缸壁,就縮缸了。
再來,潤滑不足,也就是機油量不夠,都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機油的主要功用,不外乎散熱、潤滑等。
於是簡單來說,B1要避免縮缸,也就是要:
1.保持機油的潤滑足夠
2.注意不要讓汽缸過熱
這兩者其實也就是同一件事情 ===> 就是注意機油量。
2T機油至少不能沒有,有的話也要足夠。
在預混車,要看情況混入適當量的機油,一般預混以3%~4%為準,
如果常操車,可以混到5%甚至更多,但是混太多2T機油,
車會容易無力,又或者積炭,最麻煩是煙很大,但是相對地不易縮缸。
自混車的原廠車,機油幫浦調整的機油量應該都夠乖乖的騎乘,
但是當要操車時,也請務必在汽油箱內添加一點機油。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無論是自混車、預混車,都需要在汽油箱內添加機油。
為什麼呢?一來可以避免油箱內部生鏽,二來,可以確保機油量足夠。
自混車即使有自動混合,難保量上是否足夠,且自混車是雙油門線設計,
當類似下坡使用檔煞的情形時,車依然在吃油,而且會趨向高轉,
可是沒帶油門,就沒有多吃進機油,那麼車子就容易縮缸了。
所以在騎乘B1時,如果轉速拉很高,一定要注意油門不要突然放鬆,
因為此時如果瞬間失去機油的潤滑,那麼縮缸的機會會很高。
至於,當汽缸過熱的時候,汽缸的聲音會開始悶悶的,
行駛間會較無力,有過幾次縮缸前的經驗,就能準確判斷這種前兆,
請不要鐵齒的以為還沒有到縮缸的地步,停下車來讓車休息一下為妙。
---------------------------------
縮缸的情形,有嚴重,有不嚴重,也就是俗稱大縮、小縮,
一般人要把B1操到大縮也很難,常見的都是小縮,小縮缸後,以B1來說,
通常都可以再度發起,即刻行駛,主要縮缸的原因在於斷油缺少潤滑,
瞬間卡住活塞環上不來,於是熄火,而會對汽缸壁或活塞造成小的損傷,
隨著情況的嚴重與否,之後會有不同程度的動力損失。
而所謂的大縮,指的通常是嚴重的汽缸內壁嚴重的受損,
諸如活塞卡死、活塞環斷裂、缸壁或活塞有很深的嚴重刮痕,
再糟糕一點可能是曲軸培林損壞等等,
最慘是活塞環斷裂後碎片掉入引擎室內打壞內部零件......
B1的曲軸連桿非常耐用,頂多是曲軸下燃燒整個燻黑,
要把連桿操到斷裂,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在那之前通常都已經縮了,
而當有裂痕時,通常汽缸的壽命也都差不多了。
大縮之後車況通常會很糟糕,一定是需要整理才能恢復正常行駛了。
---------------------------------
有幾種特殊的狀況,是有人會說B1縮缸,越操越勇,這也是有的,
這種通常是指小縮,對汽缸、活塞的損傷並不大,在訓車期時,
活塞、活塞環與汽缸壁尚在磨合當中,如果只是小縮,隨著騎乘日久,
輕微的刮傷會隨著持續的磨合,以及汽缸壁上油膜的生成和累積,
而逐漸輕微到可被忽略,但是這種情況較少,常見的是在大鐵缸上。
大鐵缸很容易隨著縮缸而噪音增多,
即使不縮缸,騎久了噪音一樣多,答答搭、拉拉拉、咻咻咻,
應有盡有,但是令人感到奇特的是有些大鐵缸即使噪音再多也照樣很猛,
一點也不像縮缸後軟弱無力的情況,這便是了。
----------------------------------
B1縮缸,在所難免,動力損失如果不大,並不需要太在意,
而如果愛惜地騎乘,當然也不可能天天縮缸,
等到動力喪失到對日常騎乘都會造成困難時,
或是因為縮缸多次的關係導致白煙過大,
再搪缸、整修即可,正常人一顆汽缸用兩、三萬公里不是問題,
搪缸一次,換新活塞、活塞環,含工帶料一千五到兩千五左右,
甚至乾脆直接換一顆新的汽缸就好,更耐用,
所以一不小心縮缸,也不需要太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