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阿,騎了兩天的阿齊管,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的,是到底有沒有一個兼顧「性能」與「靜音」的排氣管方案,
昨天晚上終於忍不住下標買了一個簡易型的消音管,想說之後或許可以用在原本那根觸媒加速管上。
這一篇來梳理一下關於排氣管的幾個想法:
1.二行程的排氣管算是引擎的一部份,這點很重要,記得以前在Zclub的網頁上看過有人寫到。
2.要兼顧排氣與靜音是很困難的事情,大多數2T車的排氣管的設計,都有尾段後的獨立消音段,
然而B1這種老車沒有 =_=,B1就只有,頭段,尾段,尾段內置消音管。
3.一般2T車排氣管設計,頭段 - 膨脹室 - 尾段消音,要講究的,除了對應到進排時機、排氣量外,
連彎管的角度、膨脹室的開、縮、隔版及內管大小,消音段的長度等,都要計算進去,超複雜,辦不到。
4.考量成本,沒有要追求最高效能,但想在不犧牲過多效能的情況下,兼顧市區中的靜音。
答案很簡單:想辦法額外加消音管、消音塞。
怎麼說呢?B1原始設計的排氣管是一根直通管,裡面加上隔版以隔出氣室,
再透過消音管加強回壓,以及達到靜音的效果。簡單來說,不裝消音管也能跑,
但是很吵,許多車友選擇鋸掉一段消音管,使得性能小幅度提升,但音量會增大。
Klaus的神作 - 觸媒管(改)是非常通暢的管子,雖然一樣是原廠不具膨脹室設計,
但是前段觸媒及隔版部分所造成的回壓效果很好,缺點在尾段消音部分排氣量過小,
因而造成無力的後果。透過打洞可以有效克服這點,是前輩、老師傅們早就知道的,
但是該怎麼打效果才「剛剛好」,就是個難題了。
為了對應175的排氣量,Klaus打了數個洞作實驗,我入手時,則封了一個洞,
不要小看這些洞洞,不是亂打的,Klaus是經過仔細計算才打的,經過實驗證實效果,
尾端開口應該有一個公式化的數值可以推測就是,沒公式也只能靠經驗法則慢慢試,
Klaus試出來也真是厲害......唯一缺點就是:音量過大。封住過多的洞,效果則降低。
回頭來想想一般2T車,膨脹室後接的是消音段,B1則是透過設計過的觸媒管,
將回壓及消音的效果齊聚於內管,換句話說,排氣通順,當然可以另外加消音段。
另外一個問題來了,我們都想保留B1低調的外觀,不想搞的太誇張,
那麼銜接的消音段自然也不能過於醒目。怎麼辦呢?答案就是用常見的延長管,
之前有人在賣一種「加長消音管」,在原裝消音管後面焊上一段15公分左右的白鐵管,
目的是美觀,印象中高雄劉大哥賣500,北部則有雷刻日文「kawasaki」字樣,賣700。
首先應該試著去弄一段這個加長段來,在裡面加上一段可拆卸、調整音量的消音管,
此外,這一個加長段,本身應該也是可拆卸式的,最好可以直接鎖在觸媒管尾端出口上。
照理來說,成本應該不高。以前曾有所謂的加長「甜筒」,也是類似的設計,
只是裡面沒有額外消音的裝置,單純延長而已。
坊間常見的消音管、消音塞,多半對岸製造,是四行程的改裝管專用,
size多半大於40mm,約從42mm、45mm、48mm,甚至是往上的50mm、60mm等,
對於B1尾段的開口來說,都是大的太誇張,我們只需要38mm(開口直徑)就夠,
至於長度應在20cm以內為主,永豐原廠的內置消音管總長度為41.5cm。
如果說,因為長度及開孔設計等因素,使得消音效果還達不到標準,
那麼就只有另外再添加一些材料輔助,例如消音棉、鋼絲絨等,
應該能將音量降到一半以下~(理想上)
簡而言之,這「另外加長」的消音段,應該不會對性能造成過多的影響,
至少比直接封住觸媒管尾端打開的洞洞來得小,即使有影響,
也可微調至可接受的程度。因為回壓效果已經由中段觸媒管(改)完成。
其次,消音管是可拆卸的,在市區內,市區內降低部分性能,也是可以接受的。
等到要跑長途,出了市區,在郊區人煙稀少處,又或是需要較高的排氣效能時,
再卸除即可。希望這個設計,能夠兼顧靜音及性能方面的需求。
目前是去訂了一支10cm的消音塞,接著應該是去訂作一支15cm左右的管子,
然後開兩個洞,一個是後端開口將消音塞置入鎖上,另外一個是接在觸媒管上。
如果size不合的話,那只能考慮拿舊的消音管,切下一段,然後進行改裝,
慢慢來吧~有個目標總是好事,用低成本若能土炮完成,也算是個小成就X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