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近日「以馬寶寶」的行程表在網路炎上,連新聞媒體也在報,其實這件事跟百年來華人文化根深蒂固的養育觀念有關,對兒女寄託以很大的期望來彌補自身人生成就中的遺憾,在對岸其實也有一樣的情況,俗稱為「雞娃」教育。也因此,其它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常認為華裔或亞洲的父母會有「虎媽」的情況。
教育哲學我也略懂略懂,憶當年在課堂上拿98分,期末報告小論文針貶時事嚇到教授,近年雖然不研究這個領域,但畢竟在通識教育做前線的教學工作,多多少少也讀了些相關書籍或論文,國外不同文化下的教育理念當然跟華人文化圈有差異,教育方式畢竟還是要應時、應地、應人(看個性)做適當的調整,一昧地給小朋友很多功課其實是一種在父母影響下的洗腦模式。孔子也是在做教育事業的,〈雍也〉篇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主張是先「培養興趣」,而不是「教導技能」,讓孩子對於所接觸的事物能「樂而好之」,包括「學習」與「思考」,把知識的內容塞進小朋友的小腦袋瓜反而是其次,引發興趣的教學模式才能長久。另外,排的滿滿的課表除了會分散幼兒學習的能量,最嚴重是的「得不到適當的休息」,現代腦神經科學對幼兒神經系統發展的研究,恰好證實百多年前德國人的教育理論:「太早開始系統性學習,會傷害孩子大腦的健全發育。」所以應該要讓「學齡前」的孩子在適當的玩樂中伴隨愉快且放鬆的情緒,開開心心的生活與成長,「避免壓力」,到「學齡」再開始系統化的學習過程,則學習意願、能力、情緒管理都會顯著的較優秀,這些當代先進理論恰好與「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父母們想法相左,而這些父母普遍都會認為,未來孩子長大會感激自己當年的殘酷。話說回來,真正需要教育的很可能是父母而不是孩子,為人父母不易,有時也要寬容他們都只是新手菜雞,只是一心想把最好的給孩子。
有時,父母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幫孩子成就他的人生理想」,不要把自己的遺憾作為期望加諸於孩子身上,為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長大後都變成痛苦的回憶,相信沒有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是「恨」自己的。祝願各位父母,孩子將來都有善良健全的人格特質,過著開心、健康又愉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