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終於完成這學期最後一次外校演講的任務,講的是莊子哲學中的一小部份,其中一位同學(研究生)有提出問題,但我回答內容好像同學聽不太進去...我寫在這邊,或許未來有緣同學有機會看到,可以再反思。

首先,所有世傳的文本都有一個成書的過程,現在看到的《道德經》之所以有一個完整的結構,看似很有邏輯性,是因為經過人彙整、校勘、編訂,而早期這本書被稱為《老子》,更早則可能只稱之為五千言。我們可以看到幾個不同版本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宋《正統道藏》中《河上公章句》、唐敦煌本《老子道德經》及《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南北朝殘抄本),漢代馬王堆帛書、戰國末的郭店楚簡,這些版本中除有註者的不同理解,也有傳抄過程的變異,因此不能輕易將道德經視為一個「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整體來看待,而要在閱讀時謹慎的考究版本差異。劉笑敢教授的《老子古今》列舉五種版本,很值得參考。提出這一點是要知道研究的前提是要基本掌握文本及思想的流變。

其次,如欲考究老子原意,要把握道家思想的發展,如黃老學、文子、莊子等,對於老子思想的演繹與發展。戰國末至漢初集結典籍時,已有不少經典將關於老子思想發展的後學一併收錄,在閱讀與比對資料時要注意不要妄下論斷,雖然文句可能意思相近,或可能互詮,但未必是同一系統下的產物。

第三,《莊子》一書也同樣有傳承、集結的過程,內篇雖可能有錯簡,但編訂者有意彙整,大多學術意見認為是莊周原意及核心思想。然而,外雜篇對老子的直接或間接引用,需要很謹慎保守的看待,莊子與老子在一些思想上或許同出一源,但也未必是十分肯定的因循承襲關係,更可能是莊子後學中,有兼學黃老者,在傳播莊子學說時參合融貫,這不是說老子與莊子原本思想上不相關,而是相互增益、擴展並豐富了先秦道家學說。

第四,因此在研究《老子》時勢必須回顧這些文獻,若一廂情願以為《道德經》比《莊子》偉大、內容嚴謹、比《莊子》有邏輯、比《莊子》好,那可能是一種偏見,忽略了文本成書歷程中的種種可能性,若以為老子寫《道德經》一氣呵成寫五千字,莊子一氣呵成透過註解《道德經》寫完內七篇,這就過於無稽了。

-----

另外一位同學對昨日的講演內容很有興趣,課後特地想問我怎麼修道這件事,我沒教什麼功法,就講了一個跟講演內容有關的道家自省與超越的工夫,同〈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至人用心若鏡」的法門,方法簡單但操作起來有點訣竅,我講的是初步,但難的是要能持續,也就是「守」,一旦開始練這個,立刻會有一些地方與常人不同,但也正如以前老師說過,就跟你兩手捧著黃金走在路上一樣,一定會有一堆人來搶,讓你守不住,甚至遇到強烈的考驗或打擊讓你無法繼續修下去,甚至是要修這件事,所以守不守的住,就是困難的地方。聖人老師教聖人弟子還要至少守三天、七天、九天,常人二十年內略有小成都算很不錯了。

昨晚練功時回憶起老師教過的真的很多,七個大面向,好多功法。若不是入世修,好像也用不到這麼多,為了因應千變萬化考驗與世局的法門,想當年很多人都只學到半套甚至不足半套,就因為一些際遇或出了偏差後半途而廢,永遠過不了那道門檻,蠻可惜的,不過這也就是緣份吧...有的人適合有的人不適合,本來就不要強求,我當年也差點因太髒被老師趕走.......幸好後來慢慢有點進境,蒙老師不棄,有跟老師學到最後。不過我們這派,會不會傳下去,我也不知道~XD

最後要說,道家可以實踐,不是什麼玄學或思想,實踐正確會明確有感,且能印證。很多人努力鑽研一輩子也沒修出半點毛,以有涯逐無涯,掰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翔 的頭像

    川崎老車樂無窮

    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