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PTT上隨手回一篇文,帶著戲謔的角度,開開玩笑,沒想到引來認真魔人,
後來用邏輯分析給他聽,沒想到魔人過於認真還是繼續嗆,懶得辯,就刪文了。
他犯的邏輯謬誤是,A可能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稱之為 B v C,
我回應D作為解決B的方法,他卻狂回C沒解決,C才是A真正的問題,
D不能解決C,C才能達到目的E,廢話,當然不能阿,因為我處理是B問題阿,
用D處理B只是要處理B,沒有要處理C,也沒有要達到目的E,
今天你要處理C,請另外想辦法,一直跳針是無效的,End。
今天看到寶瓶那件事,我是寄予同情的,因為出書有很多考量,
有時也不是利益而已,多少大文學家、大哲學家,一直被審退,
好不容易才出一本,搞不好初版還賣得很爛又無人重視,像是康德。
所以其實如果不是有特別的出版計畫,出版社總得從各方考量出書風險,
穩賺不賠的通常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大作家,請出版社出是要靠人家宣傳跟通路,
不然有本事就自費出 =_=我當年碩士小TA時就看過教授研究室內堆滿480本書,
升等論文一刷500本,送審10本,送同事10本,剩下全賣不出去.....
教授只能在上課時推銷推銷.....但是同學的程度看不懂阿 Q_Q
大家就是給教授人情捧場而已。喔喔,這跟邏輯有三洨關係?
A自殺的原因可能是B or C,無論你說何者才是自殺原因要追究,
都要有確切證據,但是沒有證據的情況,就做出道德性指責,合理嗎?
出版社不幫作者出書,作者自殺,怪出版社,
郭董不在台灣投資,台灣人失業自殺,怪郭董?
所以說大環境不好自殺,都該怪在小英林全頭上是嗎?
這個邏輯很重要阿,不要把無謂的壓力逼在別人身上,
要找證據,要一步一步推論,別看到鬼影就開槍,
純粹為了追究別人的責任,逃避你自己的責任,
或是有其他目的,亂找對象責怪,這樣無助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