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FB都會有「灼見名家」這個網頁的廣告,說是都請大師來寫,

但其實裡面有些撰稿人意見並不客觀,甚至是偏頗,有時水準也並不很高。

這幾天看到一篇:

漢官晉見清帝 不能自稱奴才

裡面唯一舉例的,只有雍正的奏摺,作者卻擴大成「清帝」都是這樣,

清帝多少位,都是這樣嗎?然後用看似「很學術」、「很講究」的態度,

來批判「歷史小說」,擺出那副嘴臉實在是很可笑,人家就說是寫小說了,

不然你想怎樣,怎麼不去把瓊瑤跟金庸的臉打腫?小說是看了讓人高興的,

不是看了讓人沉悶的學術文章,不用這麼講究啦,要是用古俚語去寫,

誰還看的懂阿?讀者都難以融入作者所要營建出來的情境中了。

 

灼見名家大多是請香港學者來撰稿,有些文章確實具有相當水準,

但是當考慮到,以學者的身份,去撰寫一篇近於新聞稿的文章時,

遣詞用字之間應該留有適當的空間,不要濫用妄下結論的肯定句。

看過很多學者在文章中天花亂墜的論證,舉例以證其論述,

如果真要細細檢查通篇的邏輯結構,一個小漏洞就能打爆整篇論點,

反倒是懂得謙虛的學者,知道有些研究,只能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不代表未來不會被推翻,結論當中留下餘地,這種反而漏洞少。

 

選擇表達方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當人使用學術性語言論述時,

有時僅只是為了表達一種強勢,試圖說服對方,自己是「正確」的,

這種態度最常在學者身上看到,但往往有力的論證也有不堪一擊的地方。

能言善道者甚至能用文字堆砌起一堆「其實自己也不甚瞭解」的句子,

然後趁著聽者腦袋還沒跟上的時候,就這樣忽弄過去,「騙」住對方腦袋,

這種技巧在辯論時常常用上,但只要一仔細拆解,就知道都是虛言而已。

 

以前在看Heidegger的論文集時,有一篇文後附上一位教授的簡評,

因為這篇小論文是刊載在某期刊報章上,必須要有專家評論,

這位專家的評論十分有意思,他說他肯定Heidegger文中的結論,

但是對其推論過程尚且有很多疑問,其實一語道破了Heidegger的缺陷,

從字詞分析到哲學論證之間,拆解古典希臘字以推論斷簡殘篇的「原意」,

這種作法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是太跳躍了,從而令人留下許多疑惑,

也許這也是Heidegger故意使然吧!! 是一種「詩意」的哲學語言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翔 的頭像

    川崎老車樂無窮

    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