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在PTT逛到有個道版,剛巧看道版主在跟人談解四十一章,

竟然會卡在一個問題:「下士聞道大笑之」是什麼意思?

我把自己以前整理的一些歷代註釋po上去,想說有點幫助,

沒想到後來版主居然可以完全忽略這些註解,

直接跳到當代用郭店簡乙本來解,我差點沒噴飯,

因為他用的解法,就是我指導教授書中的說法....

當然是很有問題,因為連我的指導教授自己也只是說,

這是一種可能性,不是絕對,抄書不附出處,還敢大言不慚,

後來我對這位版主真的是無話可說。

 

「笑」這個字,從乙本的寫法上來看,

要解成「艸犬」還是「竹犬」,大有可商榷的餘地,

有人認為,過去兩千年都是「艸犬」誤寫成「竹犬」,

但「中士聞道」裡面的「若存若亡」裡面的那個「存」字,

跟「聞道」的「聞」字都寫成「昏」,那這句要怎麼解?

硬是要說那個字不是「笑」(竹犬)而是「疑」(艸犬),

真這麼有把握嗎?我就講你怎麼不說本來是寫「艸乂入」,

那個字的筆畫到底是「犬」還是「乂入」,你分的出來嗎?

所以兩千年來,包括可能有悟道的高人,註釋都以「笑」來解,

唯有當代學者依照乙本提出這個字可能是「疑」,超棒棒der。

 

李零曾寫到過,年輕學者常質疑老學究怎麼會犯些基本錯誤,

只要是人做研究,基本就都會犯錯,大錯小錯,總是有機會,

不要太苛求老學者,好像他們應該一定要永遠都不會犯錯。

 

引用這些當代學者對出土文獻的解釋時其實也是很有風險的,

因為我的指導教授跟這些第一線研究出土文獻的老教授都是好友,

說穿了其實就是看圖猜一猜,但人家老教授有深厚的功夫跟底子,

人家猜對的機率比常人高多了,而且人家猜的理由也比較有依據。

可這些當代學者嘴巴上講「道」都很強啦,真正在「修道」的有幾個?

 

點這個版主好幾次,其實一開始就覺得他不是個「道器」,

私底下還來信還跟我說他寫的論文被陽明大學某某某引用過,

他X的難道我寫的論文被中研院某所所長引用過也要拿出來說嘴?

難道我寫的論文被某大學某教授抄襲過也要拿出來說嘴?

後來真的懶得跟他繼續說,就直接回蒸沙不能成飯,

為什麼?因為「為學日進、為道日損」,

硬是要用頭腦去「研究」道德經,那是小知小見,

要走學術研究路線,這樣的解法,世界上一堆人都會,還很強,

但是要走修道路線,跟這種解法,完全是兩碼子的事情。

現在他也不過是頭腦想要「爭」個是非,根本不是要求知求道,

這種心態還想解經悟道,打大妄想。

 

四十一章早就已經寫的很明白,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連「道」都沒聞,就已經在妄解經文,要怎麼理解那個狀態?

嘴巴上有道的人太多了,就只會出一張喇叭嘴,沒修道工夫。

 

回到主題,道德經要怎麼念?不是書拿起來就念,

看歷代註解,看當代學者各種註釋,你能看完又怎樣?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這叫盲修瞎看,

道德經是你要先有一定的基礎才能開始念,什麼基礎,修道的基礎,

悟真篇裡面有一句話說的好:「未遇真師莫強猜」

沒有真正的好老師教你修道,沒有工夫,沒有這個入道的基礎,

通通都只會是「猜錯」,只是一輩子都在那邊「亂猜」,

要有修道的基礎,能夠已「入道」後的高度,再回來看經文,

才能以生命去證悟,這些經文所指的究竟是什麼,言簡,意深,

有句古諺說:「得訣歸來好看書」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最後跟他說,這些跟「真修道」無關之事,別來煩我 =_=

 

妄讀經書不修道,最後唸書念到全身都是問題的,我看太多,

這些老教授是怎麼死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中風、癌症,

你跟我說這叫「有道」,有「修道」?連個好死都沒有,實在難說難說,

稍微有點工夫就能直接「觀」這些研究者腦袋跟身上裡面多少髒東西。

你有工夫,一眼就能看穿人頭腦的品質,思想跟情緒的狀態,

這樣你就懂上士、中士、下士的差別,以及書上為何如此寫,

現代的常人連下士的資格都沒有,也沒有什麼「聞道」的經驗,

更遑論「入道」、「行道」、「悟道」這些後面的東西,

拿起經書來讀,就是「聞道」嗎?沒這麼廉價啦~~

執著在那個下士到底是「笑」還是「疑」,殆哉,

大道在眼前卻不能見,不能勤行,不亦悲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